攝護腺肥大
攝護腺肥大也稱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瘤,是男性中老年人引起排尿困難的一種常見疾病,與內分泌失調,性激素紊亂有關。
男性在四十歲以上至六十歲左右的人,容易患前列腺肥大症,尤其患有糖尿病的男性併發攝護腺腫大的人更多,主要因為糖尿病人容易引起微血管硬化,影響內分泌因素及容易發生前列腺慢性炎症。
攝護腺肥大造成的尿路阻塞可由二個因素共同組成:即機械性和動力性二種因素,前者指因增生肥大的腺體壓迫到尿道,隨著時間而慢慢惡化,但它不會有急遽的變化;後者指攝護腺平滑肌的張力病變,可因交感神經的刺激而急遽改變,這可以解釋為何攝護腺大病人症狀時有變化,有時好有時壞。
當攝護腺慢慢增大時,壓迫尿道,造成尿流變緩及變細,小便遲緩和用力,尿解不乾淨,有時會造成急性尿瀦留,急性尿瀦留常可因發冷、喝酒、憋尿太久、發炎或服用抗副交感神經、抗憂鬱藥、鎮靜劑等引起,為了要克服膀胱頸的阻力,導致膀胱括約肌代償性肥厚,產生小便頻仍,急尿及夜尿等症狀。
一小部份的患者,久而久之膀胱內壓力愈來愈大,形成憩室,餘尿增多到最後甚至造成腎衰竭。
攝護腺肥大症的症狀:
攝護腺容易肥大的部位是圍繞在尿道周圍的腺體,常見的病變為左右兩葉和中葉肥大,攝護腺肥大後,會造成很多症狀。如排尿前需用很久的時間,排尿開始到結束的時間延長,排尿變細,尿流中斷,尿尾滴滴答答,腹部需使力才能排尿。主要是膀胱頸部阻塞而引起排尿困難,一般分為三個病期:
第一期:需用力排尿,尤其夜間增加排尿次數,排尿次數多但尿出困難。
第二期:排尿障礙嚴重,想要排尿卻排不出來,即使排得出來也很費時間,而且點點滴滴排出,每次排尿後膀胱內感覺還有殘留尿液。
第三期:膀胱內的殘尿不斷增加,無意識排尿,造成膀胱擴張,少量的尿液由尿道口溢出。
攝護腺肥大症的併發症
前列腺腺體增大後,會阻塞尿道及膀胱頸部,使膀胱逐漸擴張,膀胱肌肉肥厚及輸尿管發生擴張,引起腎盂積水和腎功能衰退,嚴重時會引起尿毒症。
攝護腺肥大症的中藥治療
攝護腺肥大屬於中醫的癃閉範圍,中醫治療以辦症論治分為七種類型,即肺熱壅滯,肺氣失調。中氣下陷。濕熱下注。腎陰不足陰虛火旺。腎陽不足微。瘀塊內阻。肝郁氣滯等症。
肺熱壅滯,肺氣失調,經常排尿不暢,小便點滴不爽,胸中郁悶,呼吸困難,或咳嗽喘急,口乾舌燥等,舌質紅苔薄黃,脈數等,宜清泄肺熱,補氣利水,以清肺飲加減藥治療。
中藥處方:黃芩、山梔、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牡丹皮、赤芍、天花粉、麥門冬、沙蔘、百合、生地黃、杏仁、貝母、桔梗、甘草、沈香、木通、車前子、琥珀等藥。
中氣下陷
頻尿、尿失禁、夜間遺尿、小腹經常下墜感,欲小便而解不得,尿色清白,量少不利,倦怠賴言,中氣下陷,食慾不振,肛門下墜脫肛等症,舌質淡胖,舌苔薄白,宜補氣升陷,升清降濁,約制膀胱以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。
中藥處方:黃耆、白朮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、人蔘、大棗、炙甘草、當歸、肉桂、通草、車前子、沈香、琥珀等藥。
濕熱下注
小便赤熱,灼熱點滴不暢,莖中刺痛,尿色黃刺或見血尿,口苦口黏,大便難,舌質紅苔黃膩,宜清熱化濕、通利膀胱,以導赤散加八正散加減。
中藥處方:以木通、車前草、萹蓄、瞿麥、生地黃、山梔子、滑石、大黃、甘草、竹葉、沈香、琥珀等藥。
腎陰不足陰虛內熱
頻尿尿少、尿黃而澀,癃閉不通欲解不得,面赤火旺,咽乾口渴,五心煩熱,不眠多夢,耳鳴眩暈,大便乾燥,舌紅少津舌根黃膩,脈細數等,宜滋腎養陰,清熱利尿,以知柏地黃湯加豬苓湯加減治之。
中藥處方:知母、黃柏、生地黃、阿膠、淮山藥、牡丹皮、澤瀉、茯苓、山茱萸、豬苓、滑石、車前子、沈香、琥珀等藥。
腎陽不足
手腳冰冷,夜尿頻繁,排尿無力,小便不通,點滴不暢,排出無力,面色蒼白,神色怯弱,腰膝酸軟無力,形寒肢冷,容易水腫,舌淡苔薄白,宜溫補腎陽、補髓益精、化氣利水,宜濟生腎氣丸加減。
中藥處方:以生地黃、淮山藥、牡丹皮、澤瀉、茯苓、山茱萸、牛膝、清華桂、附子、黃耆、黨蔘、白朮、蜣螂、桑寄生、女貞子、續斷、巴戟天、補骨脂、仙靈脾、鹿角等藥。
下焦瘀血,小便艱難,淋漓不斷,點滴而下或尿如細線,或完全阻塞不通,會陰及小腹脹滿疼痛,裏急不適,偶有血尿,舌質紫暗或有瘀點,脈弦滑或澀,宜活血散結、通利水道,以抵當丸加減治之。
中藥處方:以大黃、芒硝、水蛭、當歸尾、生地黃、桃仁、紅花、牛膝、石葦、車前子、肉桂、川七、琥珀、白茅根、王不留行、黃耆、丹蔘等藥。
肝郁氣滯
心煩易怒,情緒不舒,神智憂鬱,脅腹脹滿或脅痛,小便忽然不通或通而不爽,舌苔薄黃,舌質紅,脈細弦,宜疏肝解郁,散結通利,以柴胡疏肝飲加沈香散治之。
中藥處方:柴胡、枳殼、沈香、香附、橘皮、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王不留行、牡丹皮、山梔子、石葦、龍膽草、冬葵子、滑石、甘草等藥。
攝護腺肥大症的針灸療法
肺熱壅滯針膀胱俞、中極、曲池、列缺等穴。
中氣下陷針百會、氣海、中極、足三里等穴。
濕熱下注針膀胱俞、中極、陰陵泉、三陰交等穴。
腎虛腎陽不足針中極、膀胱俞、腎俞、太溪等穴。
瘀塊內阻針膀胱俞、三陰交、中極、血海等穴。
肝郁氣滯針膀胱俞、中極、太衝、支溝、陽陵泉等穴。